当前位置:首页 >>教育教学 >>教学研究
教学研究
每一位学生都是希望
【文章来源:苗壮】 【发布人:信息中心】 【发布时间:2012-05-02】 【点击率:571】

    每次考试过后,我总是让学生重做试题并写出一个简短的小结,总结分析前一段学习的得与失,调整自己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,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,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。这样,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,也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反思。

    可是,这次期中考试的小结,其他同学早都交上来了,唯独有一位同学迟迟未交,而这位同学这次考试成绩恰是处于末位。怎么回事?就让课代表给她提个醒,反正我也不急,等等再说。

可是,有一天,课代表交完作业,神秘兮兮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折叠严整的纸条给我,我好奇地打开一看,纸条恰是她写的。匆匆看完,我颇为吃惊。大致内容如下:

    老师:首先我为我的“49”分这个历史低分向你说句,对不起!只能说我昏,太笨了。

至于总结,我个人认为,这写不写对我都一样,我写了不及格,不写还是那样,与其有时间,还不如多花点时间看书,问些问题.有可能你认为我学习态度不端正,但没办法,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,我绝对没必要为了应付你而写什么无用的总结。

    看了这样的“总结”,我心里不禁郁闷,甚至有些恼火。自己成绩不行,不去反思还在狡辩;学习不去努力,反而还要抵制老师。这是什么态度?

       冷静一想,我有些惭愧。这位学生长得什么模样?上课是否提问过她?对她的学习障碍可否关心过?平时可否找她谈过心?这一想,不禁汗颜。甚至学生什么模样我都浑然不知,更勿论关心照顾了。虽然,客观上我所带班级多,所教的学生也多,历史课时又紧,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搞清弄熟。但,反思自己是否眼光有些问题?我们的眼光不总是盯着那些思维活跃、成绩优异、个性鲜明的学生吗?把更多的关爱都给了这部分学生。对那些性格内向、成绩落后的学生,我们不总是冷落一边吗?

    于是我决定单独找她淡淡心。那天我把她叫到办公室,首先为消除她的紧张情绪,先拉拉家常。现在,很多家庭要么是单亲家庭,要么是问题家庭,这类学生往往就是问题学生,莫非她属于这种情形?从交谈中看,她有个幸福而完整的家庭,父母对她学习很关心,父母文化素养也都很好。既然如此,她的问题主要还是学习态度和方法问题,那得给她做好心理疏通工作。我就特别给她讲了重做试题和写“小结”的意图和作用。告诉她:重做订正其实就是自己再度思考、翻检课本的过程,对做错的题有个深刻认识,力争不再错。总结自己过去一段学习的经验教训,反思自己学习行为,不仅为下一段学习奠定基础,也可以培养自己归纳、概括能力,而归纳概括能力正是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能力要求。人生不可像醉汉,稀里糊涂望前冲撞。而要走一走再回头看一看,然后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实有力地向前迈进。我还给她谈了历史学习的方法、养成历史学习的好习惯等。

    谈话中,我诚恳温和地和她交流;从表情看得出来,她默默地接受老师的开导和劝慰。

当然,靠一次恳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,平时还有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。上课,我特别关注她、提问她;作业也给她批上鼓励的话语。尤其是每隔一段再找她谈谈,并就具体的历史问题帮她分析解题思路和答题要领。

    渐渐地,我注意到她脸上泛起了微笑,上课神情特别专注认真,甚至多次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。

至于那次的考试“小结”我早就忘掉了。可是,有次上课前,她给我一张写满整整一页的纸条,打开一看,恰是“历史小结”,赶紧展读,不禁心中一喜:

    高一第一学期已接近尾声,在这段时间学习上,给我感受最大的,就是历史。

以前在小学乃至初中,上历史课都是心不在焉,爱听不听的,往往一个学期下来,什么都没记住。于是,总在考试前争分夺秒地背,但这种临时记忆也只是针对当时考试有效,过后便不忘了,这就是我长期以来学不好历史的原因。

    从进入高中到现在,我的历史成绩一直很不理想,甚至出现不及格,这对于一定会选文科的我来讲是多大的打击啊!但是当老师,同学们仍然热心地帮助我时,我明白了,大家都没有放弃我,我自己怎么又可以放弃呢?

    为了考出理想的成绩,我挤出了更多时间花在历史上,每次做完一张练习卷,总会去请教老师,有不懂的地方也会及时去请教同学,虽然我还是一次又一次跌倒,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,我又一次次重新站起来。在这一个个过中,我对自己的历史也逐渐燃起信心之火。当我再次拿到题目时,也不会再是毫无头绪,不知从何做起了。

    我相信,只要我继续付出,总有一天,历史的遗憾将不会再是我遗憾的历史!

    看到这样“焕然一新”的小结,我感到欣慰。在老师、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下,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和努力,这位同学对历史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,历史学习方式、方法也得到了改进,尤其是重新树立了学习的信心。期末考试,她果然取得了79分的好成绩。由49到79,不仅是成绩的飞跃,更是心理上的突破!我在想,作为老师真应把自己温暖的阳光洒向每一片绿叶,让我们的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关爱中健康成长。其实,关爱每一位学生,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,也丰富了老师自己精神和情感。在充盈的情感互动中,老师也体验教书育人的乐趣。